?
投資 干貨 消費 評論 學院 滾動
風投 科技 創(chuàng)業(yè) 業(yè)內(nèi) 要聞
這張全家福背后,藏著怎樣的感人故事? 環(huán)球視點
發(fā)布日期: 2022-12-11 08:47:57 來源: CCTV4國家記憶

在塞罕壩林區(qū)

有一副對聯(lián)


(相關(guān)資料圖)

上聯(lián)是:

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

下聯(lián)是:

爬冰臥雪冷乎凍乎不在乎

這是一代代塞罕壩造林人的

真實寫照

是什么

讓他們在極端艱苦的環(huán)境里

創(chuàng)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

這張全家福背后

又藏著一段怎樣的感人故事?

01

塞罕壩

地處內(nèi)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

曾一片荒蕪

20世紀60年代初

為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

國家下決心建一座大型國有林場恢復植被

與北京直線距離只有170公里的塞罕壩

成為建設(shè)林場的首選之地

1962年2月

塞罕壩機械林場成立

王尚海擔任黨委書記

上壩的前兩年

創(chuàng)業(yè)者們在王尚海等人的帶領(lǐng)下

頂風冒雪種植了上千畝樹苗

然而

極端氣溫下

樹苗的成活率還不足8%

就在這時

王尚海等四位場領(lǐng)導卻回家了

難道林場真的干不下去了?

沒過兩天

王尚海帶著年邁的父親

妻子和五個孩子再次出現(xiàn)

原來這位老書記

把承德市中心的家交了出去

帶著全家人上了壩

王愛平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之女

壩上造林不成活,我爸為穩(wěn)定軍心,組織班子成員一聲令下,必須把自己的家屬都搬到壩上去。當時我才5歲,臨上壩之前拍了一張全家福留作紀念。當時家里沒有什么貴重的東西,只有兩個小箱子,還有些鍋碗瓢盆。到了壩上,那是真的冷。

為做好后勤保障

場里特意組建了一支家屬隊

王尚海的妻子姚秀娥成了隊長

造林種菜栽苗

父母忙碌

孩子們也跟著吃盡苦頭

王愛平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之女

糧食不夠吃,但是我爸沒去糧倉給我們家弄一點糧食。在這種情況下,我媽就領(lǐng)著我們抽時間到野地里挖些野菜充饑。

02

在下一年春季到來之前

塞罕壩人需要盡快找出

前兩次樹苗不成活的原因所在

這一次造林

他們沒有機會再失敗

林場不少職工是林業(yè)出身

大家當即決定

既然外來的苗木種不活

就自己培育

適合塞罕壩氣候的樹苗造林

經(jīng)過反復實驗

技術(shù)人員培育出了

枝葉壯實根系發(fā)達的樹苗

1964年春

500多畝沙地終于全部種下落葉松

成活率達到90%以上

王尚海和許多同志忍不住淚如雨下

在女兒王愛平的記憶里

父親很少流淚

這一次是為了林子

還有一次

是為了孩子

王愛平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之女

我最小的弟弟有一次發(fā)高燒沒有得到及時治療,落下了終身殘疾。每每提起這件事他就掉眼淚,就好像對不起我們子女似的。

正是憑借頑強不屈的奮斗精神

塞罕壩人種活了

自己親手培育

并植造的第一片林子

60年后

塞罕壩滄海巨變

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場

而當年的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們

也早已把自己的一生

和這片土地融為一體

他們中的很多人

由于長期生活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

已經(jīng)離世

平均壽命僅52歲

如今

高大茂密的松樹已結(jié)為林海

而在林海中央

是老書記王尚海的紀念碑

1989年12月26日

王尚海因病去世

遵從他的遺愿

人們把他的骨灰撒在這里

這片他繼續(xù)守護的林海

也被命名為“尚海紀念林”

躬耕不息 接力不止

一代代塞罕壩人用青春和熱血

踐行“志在林?!钡某跣?/p>

用半個多世紀

書寫了綠色發(fā)展新篇章

編 審:王海濤 趙 斌

主 編:錢希茜

編 輯:史佩侖 王亭雅

關(guān)鍵詞: 塞罕壩機械林場
24小時熱點 精彩推薦
資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