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 干貨 消費 評論 學院 滾動
風投 科技 創(chuàng)業(yè) 業(yè)內(nèi) 要聞
古DNA“開口”講述新疆5000年的“混血史”
發(fā)布日期: 2022-04-02 11:08:02 來源: 科技日報

在歷史的長河里,新疆古人群有著怎樣的“混血史”?他們的交流融合對今人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借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

4月1日,《科學》雜志在線發(fā)表了我國科研人員關于新疆人群古基因組研究的重要成果。他們成功獲取、測序了201例新疆古代人類的基因組,讓古DNA“開口”講述了新疆5000年以來古人群的遺傳演化與“混血”的歷史,同時也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亞歐大陸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之地。

“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nèi)最大規(guī)模的古基因組研究,被選為《科學》的亮點論文。”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強調(diào)。

位于我國西北部的新疆,是聯(lián)結亞歐大陸的重要樞紐。公元前2世紀末以來,新疆成為亞歐大陸東西部文化傳播、經(jīng)濟貿(mào)易以及人群交流的橋梁。

實際上,不同族群和文化在新疆的融合交流更為久遠。這些在新疆交融的文化吸引了廣大考古學家、語言學家、人類學家極大的興趣,他們提出了各種關于新疆地區(qū)早期人群來源和“混血”的假說。

然而,“目前新疆發(fā)現(xiàn)的考古學證據(jù)非常復雜,弄清楚這些問題,古DNA技術是個有效手段。”付巧妹表示。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5000年-3500年前的新疆青銅時代早期人群,既含有塔里木盆地本地人群成分,也和周邊的人群有著不同程度的交流和融合,如亞歐草原人群、中亞巴克特里亞-馬爾吉亞納文明區(qū)(BMAC)人群以及古東亞和北亞混合人群等。

同時,在新疆北部,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了幾乎只含有古東亞和北亞混合人群成分的個體,說明在這個時期,古東亞和北亞混合人群可能已經(jīng)在新疆廣泛流動了。

“從這些結果來看,當時的情形很可能是這樣:亞歐草原人群、BMAC人群和古東亞和北亞混合人群進入新疆地區(qū),與當?shù)氐乃锬九璧乇镜鼐用窠涣魅诤?,從而形成了新疆西北部青銅時代早期古代人群。”付巧妹解釋。

鐵器時代新疆人群的東亞人群成分增加

在鐵器時代早期,與巴澤雷克(Pazyryk)和塔加爾(Tagar)文化有關的人群、塞人(Saka)、大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在新疆及其周邊興起和活躍,新疆及其周邊的人群流動也將歐亞東西部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東亞人群成分的增加是鐵器時代新疆人群的最大的特點。”付巧妹強調(diào),從新疆的不同地域上來看,這些東亞人群成分呈現(xiàn)出自西向東逐漸增高的趨勢。

這說明東亞有關的遺傳成分在鐵器時代大量流入新疆,導致越靠近新疆東部東亞人群成分比例越高。

不僅如此,此時新疆人群中的東亞成分的多樣性也增加了。除了古東亞和北亞混合的沙曼卡人(Shamanka)的遺傳成分外,他們還含有來自東亞大陸的多個人群成分。

付巧妹表示,從鐵器時代延續(xù)到歷史時期,新疆人群的遺傳成分將東亞人群、中亞人群和草原人群緊緊地聯(lián)系到了一起。幾千年以來,盡管新疆地區(qū)的文化不斷演變,但鐵器時代形成的遺傳成分綿延至今,我們在現(xiàn)今新疆人群中仍能看到類似的遺傳成分。

新疆是一個吸納多元文化的熔爐

與此同時,付巧妹團隊還首次開展了古代新疆人群的表型研究。

研究發(fā)現(xiàn),從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到歷史時期,新疆大部分居民都是深棕色或者黑色的頭發(fā)和棕色的眼睛。在鐵器時代,伴隨著青銅時代亞歐草原安德羅諾沃(Andronovo)人群成分的出現(xiàn)和增加,此時新疆西北部少量個體的膚色和發(fā)色較淺。

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新疆塔里木盆地小河遺址兩例鐵器時代較早期個體仍擁有深棕色或者黑色的頭發(fā)以及深色的皮膚,而一例青銅時代中晚期個體的膚色則介于深淺之間。

傳統(tǒng)的考古學文化研究常常難以直接體現(xiàn)人群血緣演化和交流的歷史細節(jié)。該研究通過將考古學與遺傳學深度融合,對新疆早期居民的來源以及近5000年以來不同區(qū)域、不同時期人群的演化交流歷史進行了深度研究,揭示出早在絲綢之路形成之前,亞歐大陸東西部人群就已在新疆交流與融合。

最令人驚嘆的是,盡管經(jīng)歷了超過5000年的人群往來、文化交融,但在一定程度上,新疆人群在遺傳上是連續(xù)融合。“也就是說,在這個不同人群交會的十字路口,新疆成了一個吸納多元文化的熔爐,各個人群和文化在這里融為一體,延續(xù)了幾千年。”付巧妹解釋說。(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24小時熱點 精彩推薦
資訊新聞
?